上一个视频我们在聊CCUS时提到,气体分离的方法主要分为吸附法和膜法,BSD-MAB为吸附法气体分离评价装置,而BSD-MAB&M为“吸附法+膜法”气体分离评价装置。(相关阅读 CCUS技术 | 碳捕集/利用/封存 | 研究表征方法分享)
吸附法,大家比较熟悉,像GC气相色谱,就是一个最常见的吸附法分离装置,混合气体经过色谱柱或穿透柱,在柱端出口各个组分得到分离。 而“膜法”,对其熟悉的科研人员并不多,我们来聊一下“膜法”气体分离的核心关键“气体分离膜”。
我们先认识一下气体分离膜,对其有个直观感受。这两种实验室大家常用到的气体管路,就是可以认为是气体分离膜。
我们先认识一下气体分离膜,对其有个直观感受。这两种实验室大家常用到的气体管路,就是可以认为是气体分离膜。
PU管,这种管路可以选择性的让空气中的水蒸气透过,而氮氧无法通过,即使管路内部是高压的高纯气体,空气中的水蒸气也可以源源不断的透过管壁进入管路内部,而造成高纯气体被污染,是不是很神奇?
聚四氟乙烯管,这种管路可以让氢气透过,管路内即使氢气压力低于大气压,氢气也可以源源不断的渗透到大气,发生氢泄漏。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特定气体的渗透现象,注意不是漏气,而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实验室自搭装置容易出现气体不纯的重要原因,在气体性质不确定时,建议使用不锈钢管。
我们说回气体分离膜。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让我们了解到这种“反向压力下”的气体流动,其实就是膜法气体分离现象。
那么,膜法气体分离的机理是什么呢?
即在分压差或浓度差驱动下的气体渗透。
大家注意是“分压差”或“浓度差”,而不是“总压差”,这也就是为什么气体会选择性“反压力流动”,也就是说,气体分离的核心机理不是日常见到的在气压力差下的气体流动,而是在分压差或浓度差下 的气体渗透。
那么了解了该机理,假如我们是气体分离膜的研发设计人员,如果让我们来开发设计气体分离膜,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如果说我们需要在施加一定的总压力,通过增加分压差或浓度差来提高气体分离效率,就需要气体分离膜具有一定的强度,那么我们则可以将渗透分离层负载在支撑层上,即我们需要支撑层。
另外,增大气压差会增加能耗,另外对分离膜的强度要求较高,那么,还有一种增加分离效率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设计增加选择性吸附富集层。 通过多孔材料的选择性吸附,增大膜高浓度侧待分离组分的浓度,大幅增加膜两侧的浓度差,从而大幅提升分离效率。
以上就是气体分离膜受关注度较高的复合膜的核心的三层结构。到这里,我们就对气体分离膜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
那么以上三层结构的分析测试评价相关的仪器有哪些? “吸附富集层”性能的表征包括吸附容量(BSD-660M)、吸附动力学性能(BSD-VVS&DVS)、选择吸附性能(BSD-MAB)等;“渗透分离层”性能的表征包括气体分离膜选择性、渗透压、渗透速率等(BSD-MAB&M);“支撑层”性能的表征包括通孔孔径(BSD-PB)、气体通量及气体渗透率等。
希望该内容能够给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如果有关心的问题或话题,可以留言讨论,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1521

- 1折叠屏、6G、新能源汽车,MIM/CIM工艺如何借势起飞?
- 2一键提速!OMEC激光粒度仪全新QC测控界面让质检效率翻倍不是梦!
- 3这样调整粉末粒度,粉末冶金制品性能逆天改命!
- 4上海依肯产品册
- 5Nanoe粉体手册
- 6自动吸枪产品手册
- 7分级磨产品手册
- 8钉盘磨产品手册

- 为什么近期LDH的电催化应用频登顶刊?
- 纳米材料与类器官:从相互作用到个性化医疗的突破
- AFM、AHM等顶刊报道黑磷的最新研究进展
- 为什么中药碳点的研究进展值得关注?
- 高纯拟薄水铝石:开启材料科学新纪元的璀璨明珠
- 我司首席科学家程金生博士获得荷兰国际学术机构颁发的评审专家证书
- 为什么近期MOF材料的研究进展值得关注?
- 致密化压力对石榴石固态锂电池成型和性能的影响
- 苏州碳丰科技首席科学家程金生老师以本公司名义在国际上发表关于石墨烯纤维的论文《石墨烯纤维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氨基酸检测的分析应用》:
- 介可视·散装物料库存管理雷达全景扫描系统在料仓、堆场中的应用
- 磷酸化修饰鬼臼果多糖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 DSR论文解读:Advanced Science News 报道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新型非铂催化材料研究成果
- High-throughput preparation, scale up and solidification of andrographolide nanosuspension using hummer acoustic resonance technology(纳米混悬剂制备的前瞻性技术 - 蜂鸟声共振)
- 扫描电镜优秀论文赏析|飞纳台式扫描电镜电极材料上的应用
- 扫描电镜论文赏析-干旱影响杨树叶片及次生木质部发育的分子机制
- 压实度与密实度的区别
